《巴顿将军》人物传记不宜全景式描述,形成冲击力

这是一部老片。也多次在各种评论、话题中被谈及,终须一看。片长2小时50分钟,自然是老片的通病。完全可以压缩在2小时之内,那就比较紧凑了。节奏很慢,这同样是老电影的特点。那个年代的时光,仿佛不值钱一般。

摄影角度单调、呆板,特别是开头那个6分钟的巴顿将军的讲话,几乎就是用摄像机对着巴顿一动不动地拍摄,像是新闻发布会。摄影角度的单调,可能与时代、设备、技术都有关系。此外,镜头多远景、中景,缺少近景和特写镜头,同样是那个时代的特点。

场面很大,飞机、坦克、越野车,大轰炸场面,应有尽有。特别是在那个年代,没有电脑特技,实属难能可贵,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“大片”了。

幽默元素依然是标配。“我保证不会再有德军的飞机了”,话音未落,房顶就被飞机轰炸掀翻了。

影片人物的表演比较个性化、生动,特别是巴顿将军的表演到位,个性凸显。这个在今天来看,可能不是特别的突出,但在1970年的时候,这种个性化的表演就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电影的弱项之一,是对巴顿的军事才能表现不够,更多的只是在表现他的个性、性格,坏脾气等。传记电影不同于传记小说,不能事无巨细,做全景式描述,应该对重点事件、重要特点浓墨重彩才对。因为电影的时间很短,需要形成冲击力、感染力。

结尾部分,弄了一个真假莫辨的迷信事件。巴顿进攻遇到坏天气,竟然叫牧师写一篇祷文,向上帝祈求好天气。而竟然真的天气变好。这东东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