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中要不要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

以前有句话很火“今天你不逼孩子,以后社会就会逼他”。事实上,人就没有完全“不被逼”的绝对自由,只不过有的人能把”被逼“的外在动机转化为”自己想要“的内在动机。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力优劣大概其中之一就是:你是否能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。我认为适度的逼迫是必须的。

1、完全不逼=完全放养

事实上,放养教育的渊源是卢梭的自然主义。它有其积极的一面,也有其不足的一面,比如有些情况下就忽视了教育的塑造作用。孩子年幼,思考问题尚不完善,而且人生发展是不可逆的,如果完全听从孩子的“天性”,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。比如孩子就是不去学校,你能完全顺从他?

2、人的动机是可以教育激发和转化的。大人的适度逼迫是帮助孩子进行一些活动的外部动机,外部动机是有可能转化为内部动机的。如果大人最开始连逼迫都没有,完全顺其自然,孩子也就失去了这个转化为内部动机的机会。比如有些孩子最开始学习钢琴可能会畏惧困难,不想练习,此时父母如果完全不逼迫,孩子可能就会放弃,这并不利于培养坚韧不拔、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品质;反而还让孩子具有了半途而废的挫败感,这是非常不好的体验。

反之,当孩子坚持过了,体验到了成就感和喜悦,反而有可能真的喜欢上这样的活动,那时也就不需要“逼迫”了。

3、权威型教养方式。

安娜.鲍姆林德的研究告诉我们: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教养方式。它的特点是:明确要求、积极回应、平等交流。

二、问题的难点可能在于哪些该逼,哪些不该逼。

我粗浅地认为:

1、逼迫体验,不逼迫“深爱”。

培养兴趣时,可以逼迫孩子去体验,体验过了真的不喜欢就逼了。

2、逼迫困难中的坚持。

分清孩子放弃的真实原因,如果是怕困难,就要逼,至少解决了眼前的困难,有成功体验后再放弃。

3、试错成本很高的比如安全健康比如上学,孩子明显预判不足的,需要逼迫完全服从先“做了再说”。

三、总结

家庭教育中需要有明确坚定的要求,但沟通的方式可以温和灵活点,满足孩子的“自我决定的需要”,他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,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了,也就感觉不到自己是“被逼迫”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