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死亡诗社》非主流电影的主流命题

这部影片不属于主流电影,但评分比较高,口碑较好,从而也获得了相对比较高的票房,1.4亿美元。因为是小成本制作,因而获得了近9倍的票房。

但是影片却讨论了一个非常主流的命题:面临专业(或者职业)选择,究竟是跟从喜好,还是跟从前途,还是听从父母的意见?

这样的命题,几乎每一个家庭、甚至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过。还真的是没那么简单。也是一个烧脑的问题。影片的主旨意图,是要听从内心、或者喜好。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我曾经看过《中国好声音》的一期节目,一位漂泊10年的歌手,酷爱唱歌,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,成绩泛泛。在舞台上泪流满面,观众多为他的执着和坚持所感动。但我却不以为然。原因很简单:他虽然努力,却缺乏唱歌的天赋。

一个人的成功,特别是艺术类,天赋很重要,努力只是重要的阶梯。如果听听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建议,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:一个人喜欢的,不等于其就擅长此事。以我唱歌的经验看来,那个歌手虽然很喜欢唱歌,但他真的不擅长,因为一个唱了10年的歌手,明显的音准、节奏都有问题,也就是缺乏唱歌的天赋,如何取得成功?

扯远了。就本片来说,影片中的三点比较令人耳目一新。一个是老师的教育方式,新颖而生动,理念超前,令人印象深刻。二是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诗歌的梗,体现出编剧深厚的诗歌造诣,给影片带来了炫彩的诗的美感。三是老师关于职业的选择原则,充分表达了“喜欢就去做”的理念。这也是影片的主旨含义。

瑕疵在于结尾设计的高潮部分。仅仅因为专业选择的问题,一学生自杀,不是很令人信服。也许应该更巧妙一些,多加一些铺垫,或者增加一些辅助情节,才能让人信服。不过作为这类影片,想创作一个很震撼的高潮并不容易,抗争和死亡的冲击力虽然强,但需要有充分的说服力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